古劍奇譚 3 上古漢語文字解讀與考據一覽

12 12 月

廣告

作者:嵐兮雨汐

來源:NGA

  這大概是8個字裡最難認的一個字,他的本字是”䧘”,字形是出土的西周中期的縣妀簋上的銘文,基本是一摸一樣畫過來的,在金文集成裡編號是”4269″。字形是金文。

學過一點篆書或者甲骨文的應該都知道,這個字形左邊是一個”阜”字,這個偏旁的字在後來大多演變成了左耳旁,而右邊是一個”彖”字。

“地”、”墜”、”䧘”這三個字本是同一個字”䧘”,左邊的”阜”的意思是”山崖”,右邊的部分從字形上看是一個”被包裹的人”,也就是”死者”的意思。古時候有”拋葬”的習俗,這個字的本義就是”拋葬死者的深谷”的意思。後來這個含義逐漸演變成了”大地”和”墜落”,大地的含義分出了”地”字,而墜落的含義則是”䧘”字。再然後”䧘”又衍生出了”佇列”的含義,取代了墜落的含義。而原本墜落的含義加了土字底成為”墜”字。最後籀文中將右側的字形和”彖”合二為一,便成了”䧘”。當然最後簡體字這兩個字也就是墜落的”墜”和佇列的”隊”了。

  這個字形是是出土的西周早期的貉子卣上的銘文,和上面一樣也是一摸一樣畫過來的,看來美工還挺嚴謹,在金文集成裡編號是”5409″。字形自然也是金文。

這個字有兩個部分,上半部分四周四個點是”行”字,除此之外的部分是一個”首”字。

這其實是一個比較早期的”道”字的文字,因為大部分金文中的道在這個字形下邊還會再加上一個”止”字,現如今的”道”字,實際上便是”行”、”止”和”首”這三個字合起來的。”行”和”止”的意思是”且行且止,走走停停”,後來便把這兩個字的字形合起來單獨成為了一個字”辵”,而”辵”這個字的另一個意思大家應該都知道:”走之底”,就像”阜”是左耳旁的本字一樣,”辵”就是走之底的本字。

而”首”表示思考,所以道這個字的本義就是,”或行於思,或止於思”。

  這個字形是是出土的前殷時期的鐵器上的銘文,應該是現存的”無”這個字最古老的字形了,給一模一樣畫過來的,在續甲骨文編裡編號是”鐵120.3″。字形是甲骨文。特別說明一下,這個字的年代可能很久,或許都可能早于商朝,但是因為中國的嚴謹斷代史最早只能追溯到商朝盤庚遷殷以後,所以在此之前只能模糊的稱之為”前殷時期”。

這個字是一個象形字,表示”一個人做出兩手揮動花枝的動作”。

這其實是”舞”字,在小篆出現以前,”無”和”舞”都是同一個字。這個字的本義是”一個人兩手揮舞花枝來祭奠死者”,而這個動作的名字,便是”舞”。後來因為是祭奠死者的舞蹈,這個字又衍生出了”失去、虛無、沒有”的意義,並在小篆中分化出去。順帶一提有趣的是”舞”這個字因為是揮舞花枝,之後演變成”上身的舞蹈動作”的意義,至於下身自然是”蹈”字,兩者合起來便是”舞蹈”。

另一方面最早在篆文時期,漢語中便有”無”這個字了,而不是近代簡化,這個字經考證是”尢”字取其音並加一劃另做”沒有”的含義,不過在古文中只作為奇字,極少使用,直到現代簡化才使用上。

  這個字形是已知的字形裡不存在的。字形是甲骨文。因為在小篆之前,是不存在”懾”這個字的,所以這個字的字形是生造的。這是取自甲骨文編裡編號是”3510″的”心”字,以及續甲骨文編裡編號是”後1.30.5″的”耳”字拼起來的字形,心耳兩字都是一模一樣畫的很容易認出來。

再來說說”懾”這個字,表示”心服於另一個人的威勢”。

先說”聶”的繁體字”聶”字,最早出現在籀文,含義是”在人耳側不斷小聲說話”,後來這個字加上提手旁,表示”抓著別人的頭強迫別人聽你不斷說話”的意思,也就是攝政的”攝”字。而”懾”字,則取了”攝”字的含義,記上心字旁,表示”心服于對方的威勢”,這便是這個字的由來了。最後則簡化成了”懾”字。

  字形是西周早期的德方鼎上的銘文,更早的甲骨文也有一樣的文字。在甲骨文編裡編號是”436″。字形是甲骨文,當然金文字形是基本一樣的。表示”築埂圈地而種”。

這個字是在”田”字裡面加了一些點表示莊稼,含義是”圈地而種的田埂”,後來衍生出”周邊”的意思,篆文結合了”用”字演化成了”ė”字,字形完全改變同時衍生出了”周密”的含義。

  這個字形和”懾”一樣是已知的字形裡不存在的。字形是金文。這個字的字形也是生造的。”流”這個漢字是很晚才出現的,只在戰國末期的楚國地區才有這個漢字,後來直到秦皇統一六國統一文字時,在小篆中才有了現在的”流”字。

圖片中的字是兩個部分,左邊是”水”,右邊是”㐬”。”水”這個字在甲骨文金文乃至篆書中都是這個樣子就不多言了。而”㐬”是”旒”的本字,含義是”旌旗的邊緣垂下來的穗子一樣的裝飾物”。這個東西看起來像齒梳,隨風飄蕩又像水流,所以”梳”、”疏”、”流”等漢字都是從這個字衍生出來的。

之前有人將這個字看成”育”字,實際上是不正確的。”育”的本字是”毓”,左邊是一個”每”看起來是和這個字比較像,但是不能因為像就說是。”每”在最初的含義是”產生、生出”,加上”㐬”表達”大地上草齒梳般的生長起來了”的意思,最後演變成”養育並使作善”的”毓”的含義。

  這個字形是出土的前殷時期的鐵器上的銘文,基本也是一摸一樣畫過來的,在續甲骨文編裡編號是”鐵7.1″。字形是甲骨文。

這個字是一個象形字,字形成收攏的花狀,意思是”花萼”。

“不”的本義是”花萼”,在詩經裡有”鄂不韡韡”的句子,便是取的其原意花萼(還記得這是當初學古漢語的重要考點)。後來”花萼”的意思又衍變成了”象花不形”的含義,也就是說”花萼雖然長得像花但是實際上並不是花”這麼一個含義,最後就衍變成了”不是”的意義,而花萼的本義則另作了”柎”這個字。

  這個字形是出土的商代晚期的息鼎上的銘文,完全是一摸一樣畫過來的,集成沒有收錄暫不知編號。字形是金文。

這個字有兩個部分,下半部的三條分隔號是”心”字,除此之外的部分是一個”自”字。

“自”是”鼻”的本字。從這個金文的字形中就可以看出來是一個鼻子的象形。正所謂”心氣必從鼻出”,所以有了”息”字,便是”氣息、喘息”之意。順帶一提因為古人總指鼻自稱,所以意思是鼻子的”自”字慢慢成為了第一人稱的含義,而原本鼻子的含義則再作了”鼻”字來表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