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軍破敵傳奇 不列顛王座 阿爾弗雷德大帝的歷史

4 5 月

廣告

作者:wcchaa

來源:全面戰爭傳奇吧

西元865年,維京傳奇英雄拉格納洛德布洛克在不列顛附近海域遭遇海難,漂流至諾森布裡亞王國領地後被以酷刑處死。諾森布裡亞王國飽受維京海盜的襲擾,處決洛德布洛克也算明正典刑。但不想洛德布洛克的幾個兒子皆是一時之雄,紛紛起兵前來復仇。其中鬧的最凶的莫過於洛德布洛克的第三個兒子——“無骨人”伊瓦爾。伊瓦爾據稱自幼骨骼發育不健全,以至於無法獨立行走。但這個殘疾人卻引領了維京海盜策馬衝鋒的風潮。

西元866年,伊瓦爾統領的維京大軍在諾森布裡亞沿海登陸,隨即沿著昔日的羅馬大道快速推進,迅速合圍了諾森布裡亞王國首都約克,本就措手不及的諾森布裡亞軍隊又中了伊瓦爾的誘敵之計,在約克城外全軍覆滅。據說伊瓦爾以維京的傳統風俗“血鷹”的手法,從諾森布裡亞國王的胸腔中掏出了對方還在悸動的肺,以告慰自己的父親的在天之靈

覆滅了諾森布裡亞的伊瓦爾並未就此滿足,隨後他又率領大軍殺入麥西亞境內。此時威塞克斯的王位已經擊鼓傳花一般的落到了阿爾弗雷德的三哥艾塞爾雷德手中。儘管麥西亞與威塞克斯昔日齷齪不斷,但秉承著唇亡齒寒的顧慮,艾塞爾雷德還是帶著四弟阿爾弗雷德,進入麥西亞境內抵禦維京人的進攻。在諾丁漢地區展開一段時間的對峙之後,阿爾弗雷德終於斡旋成功,為盎格魯—撒克遜諸國贏得了兩年寶貴的和平時光。

西元870年,伊瓦爾捲土重來,率先拿東盎格利亞王國開刀。氣勢如虹的維京大軍輕鬆的便毀滅了這個王國的軍隊,將其國王愛蒙德亂箭射死。面對維京軍隊咄咄逼人的兵鋒,艾塞爾雷德、阿爾弗雷德兩兄弟不得不分頭迎戰。但在關鍵性的梅雷頓戰役中,威塞克斯軍隊還是一敗塗地,國王艾塞爾雷德也身中槍傷,並最終不治身亡。但就在局面危如累卵之際,伊瓦爾卻突然選擇了撤回其在愛爾蘭的巢穴——都柏林,並在一年後與世長辭。“無骨人”伊瓦爾及其父洛德布洛克在歐洲歷史的長河之中只能算是籍籍無名的小人物,但在維京人的世界裡他們卻是真實存在的傳奇,是北歐諸神在人間的代言。而隨著他們的相繼隕落,那個充滿英雄主義的時代也隨著漸行漸遠。

西元871年,從自己哥哥手中接過王冠的阿爾弗雷德,迎來自己人生中最為嚴峻的挑戰。在這一年裡威塞克斯軍隊與來犯的各路維京人馬惡鬥連場,其中軍團級的會戰便有8次之多(一說9次)。從《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所記錄的其中6場會戰的結果來看。維京人四勝二負佔據著明顯優勢。一些史料甚至宣稱威塞克斯軍隊已經全軍覆沒。但力量的天平卻正是在這樣血腥的拉鋸中逐漸向著對阿爾弗雷德有利的一方傾斜。

長期以來維京人在不列顛大地之上橫行無忌,除了借助龍頭戰船的機動性之外。很大程度還得益于盎格魯—撒克遜諸國被稱為“刻爾”的自耕農階層的崩潰。隨著貧富差距的日益加大,昔日領有以“海德”為單位土地的自耕農們逐漸淪為了依附貴族的農奴。此舉不僅導致了各王國稅賦收入的下降,更令可用於徵募的兵源陷於枯竭。這些問題在阿爾弗雷德之前,盎格魯—撒克遜諸國的統治者並非沒有覺察,但其一味強調平均地權的努力卻收效甚微。而阿爾弗雷德則選擇了因勢利導,他首先承認各地貴族領有超額土地的現狀,並冊封其為“塞恩”(thegn,一般譯為“領主”)。“塞恩”名下的土地和農奴均受到國王的認可和保護,但其也肩負著動員家族所有力量為王國而戰的義務。

除了推行“塞恩”制度,強化威塞克斯王國的常備軍建設之外,阿爾弗雷德還將目光投向了教會。在其父埃塞伍爾夫執政時期,威塞克斯王國為了贏得羅馬教會的支持,允許教會向其治下各行各業徵收原先只針對猶太人的“什一稅”,甚至連娼妓也不能例外。此舉雖然極大的損害了普通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利益,但曾在羅馬定居多年的阿爾弗雷德也深知教會絕不會輕易吐出這塊到嘴的肥肉。與其強行取消“什一稅”,不會要求教會力量也投身到抵抗維京入侵的戰爭中去。事實上早在麥西亞的奧法統治時期,盎格魯—撒克遜各國便已經頒發特許狀給各地修道院,允許其自行組織武裝來抵抗“海上異教徒”的襲擾。但當時維京入侵的形勢遠沒有此時那麼嚴峻。面對維京人所過之處被焚毀的修道院廢墟,眾多修士和神父也拿起武器,加入了阿爾弗雷德的軍隊。

正是借助著新興的“塞恩”階層和教會兩大勢力的鼎力支持,威塞克斯王國挺過了阿爾弗雷德即位後長達數年的艱難歲月。而針對維京人長於野戰不善攻堅的戰術短板,阿爾弗雷經過精密的測量和勘查,在自己的國境內為各城鎮修建了城牆。以溫徹斯特為例,鑒於每名士兵可以防守4.23英尺(約1.3米)的城牆。因此擁有2400戶居民的以溫徹斯特建造了一條周長為9954英尺(約3公里)城防體系。與此同時,阿爾弗雷德規定任何兩個城市的距離不得超過20英里。這樣行軍途中部隊就可以朝發夕至,不用擔心在野外露營而遭受維京人的突襲。

如果說修建城防是阿爾弗雷德為了抵抗維京入侵所鑄就的堅盾的話,那麼仿照維京人戰船的樣式,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便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刺向對手咽喉的利劍。維京人的戰艦雖然大小不一,但一般均不超過40只劃槳。而阿爾弗雷德所建造的戰艦則統一擁有60只劃槳。正是憑藉戰艦體積和載員上的優勢,西元882年阿爾弗雷德首次率領艦隊出海,便取得了一舉俘獲4艘維京戰船的全勝戰績。此後阿爾弗雷德再接再厲,不斷在海上殲滅來犯的維京人艦隊。

經過一番勵精圖治,阿爾弗雷德雖然收復了包括倫敦在內的大片失地,但卻也不得不在西元878年與維京國王古思倫簽署合約,承認對方在諾森布裡亞、麥西亞、東盎格利亞三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廢墟上的佔領區,同時還奉上每年一筆不菲的“歲幣”。而維京方面所付出的不過是一句空洞的和平承諾,以及由阿爾弗雷德國王親自為古思倫洗禮,維京人從此宣佈皈依天主教而已。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除了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已經無力支撐巨大的戰爭消耗,以及瘟疫、饑荒對威塞克斯王國的困擾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此時的維京海盜已經改變了昔日盛夏乘船而來,在冬季來臨之前返回北歐的劫掠模式。攜家帶口開始在不列顛群島長期定居。對於那些幾乎先天就是軍營和堡壘的維京營地,盎格魯—撒克遜人同樣無力迅速攻克。正是基於戰場這種勢均力敵的局面,阿爾弗雷德只能選擇屈辱的和平。


阿爾弗雷德統治時期的不列顛

  一紙和平協定當然無法擋住維京人擴張的欲望,縱觀整個阿爾弗雷德執政時期,維京的人入侵幾乎從未真正停止過。但昔日盎格魯—撒克遜諸國各自為戰的局面終究得以改善,因此阿爾弗雷德被視為第一個真正統一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君王,雖然他的成就從中國歷史的角度來看不過是宋高宗趙構那般成功的抱殘守缺了而已。但恰如亂世中的英雄一樣,阿爾弗雷德力挽狂瀾的功績還是成為了英格蘭歷史的一盞明燈。照亮了那段盎格魯—撒克遜人看不見未來的黯淡歲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