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帝坎離
來源:bilibili
國土廣袤、人口眾多的國家,一般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開局的英格蘭,人口有三百余萬,在歐洲屬於僅次於法蘭西、卡斯蒂利亞、匈牙利的大國。
然而,歐陸風雲5引入了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機制——控制力。
通俗地說,一塊領地的“控制力”,就是政府對這塊領地的掌握程度。如果控制力不足,政府就無法有效對這個地方施加影響,包括徵稅、徵兵等活動。
而只要出了首都,控制力就會下滑,在英格蘭最北方的貝裡克,接近蘇格蘭的這麼一個邊境小鎮,控制力甚至已經跌到了零蛋!
那這個所謂控制力是怎麼計算的呢?
其實大體上就是:
核心的20%或簡單整合的5%,加與首都的鄰近度,加其他buff。
這裡的“其他buff”,一般包括人群滿意度、駐軍、特殊建築等等,在本集不作為重點內容。
需要注意的是,一個地塊的實際控制力一般不會突變,而是會逐漸接近“最大控制力”,也就是所謂“標準控制力”,我們想要提高的,也就是這個“最大控制力”。
相信大家從這幅控制力地圖上就能看出來,首都倫敦附近地塊的控制力非常高,而只要再遠上兩三個地塊,控制力就會迅速降低。
這正是由於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鄰近度”。可以說,鄰近度就基本決定了控制力。
一個地塊的“鄰近度”,其實就是從首都到這個地塊的難易程度。這麼說可能還是有點抽象,咱們用一個更形象的模型來類比~
我們把首都倫敦看作一個影響源,相鄰的地塊看成附近的另一個地方,影響力從首都釋放後就會有損失。
而這個損失的大小怎麼看呢?也就是說這個箭頭標註的衰減有多大呢?這就和這個目的地的地形和建築有關。
像哈羅這個地方,地形是農田,不太好走,就會加大影響傳遞的損失。
而這塊地上已有的道路和橋樑,就能讓通行更流暢,減少傳遞中的損耗。
這個損耗也有一個基礎值,一般基礎值就是40點整。
相鄰地塊的鄰近度很方便算,那再遠一點的地方呢?當然是進一步損耗了!我們可以看到,遠一些的赫丁厄姆,鄰近度進一步下降了。
用我們的模型來表示就是這樣:
傳遞到切姆斯福德的63點影響,又衰減了40點,到赫丁厄姆正好只剩23。
這麼計算,再遠一些的科爾賈斯特,應該再衰減40點降到0才對。
用我們的模型來表示就是這樣的流程:
但這裡就要提到最後一個知識點!
——鄰近度的衰減總會沿著衰減最慢的路徑!
我們在鄰近度地圖裡左鍵按一下地塊,就能查看這個衰減最慢的路徑。
我們可以看到這裡的路徑是從倫敦到泰晤士河口,再直接連到“科爾賈斯特”。
而顯而易見我們從倫敦直接下海,影響的衰減非常少!這是因為咱們的倫敦是個很牛的港口,通航條件非常吊!連著海洋的衰減看的就不是地形程度了,而是港口的通航能力。
我們可以點進倫敦查看具體有多吊,以及能為什麼這麼吊。
用我們的流程圖來看就是這樣,我們用藍色的箭頭表示與海洋相連,可以看到衰減的非常少!
下面讓我們把巴金和普離特爾韋爾兩塊地也算一算。
可以看到如果首都的影響從陸地傳導到普離特爾韋爾,就是100減37減40等於23,但如果只經過泰晤士河口,就能剩下100減6減40等於54!
最後的最後,我們強調一個重要思路!
我們修路修碼頭等等工作,影響的其實只是箭頭內容,也就是箭頭表示的衰減能力,而不是方框或者說地塊本身!
再舉一個例子,從首都倫敦到赫特福德,一共要經過3個箭頭,也就是要衰減3次。
而我們從切姆斯福德經過,明明只需要衰減兩次,為什麼不從這邊走呢?
在我們的模型圖裡可以清楚看到為什麼:
左邊只衰減了18、20、20,共58;右邊則是衰減了37、40,共77!那麼當然是從左邊走了~
這,就是道路的神奇作用,我們的道路一定要精心規劃,爭取做到這樣的效果:
用低衰減路徑取代高衰減路徑,而不是兩條都很低的衰減路徑“競爭”。
否則就是極大提高了修路的成本,極大浪費了發展的寶貴資金。

























